风险之二:品牌合作风险
曹卫国:代理商的企业属性决定了对制造商(亦即品牌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制造商在市场竞争中倒下去了,代理商也就随之倒下去了;如果制造商的实力减弱了,代理商的实力也会随之减弱。在某种程度上,代理商是依靠制造商而生存的。譬如在宏观调控之前,浙江省一些中低价位的大型挖掘机销售很好,但宏观调控之后却大幅下滑。原因之一是浙江省此前70%~80%的挖掘机用户都不是工程投资者,而是设备投资者。不是因为有了工程,针对工程解决方案购买设备,而是先通过银行贷款购买设备,然后再去承揽工程。宏观调控之后,由于工程量急剧萎缩,用户很难承揽到工程,而真正拥有工程的用户大都实力较强,在购买挖掘机时就会着重考虑设备的可靠性、油耗、维修服务、综合性价比和附加值等,这样往往会选择高端挖掘机,而低端挖掘机则少有人问津。如此以来,低端挖掘机代理商就直接受到冲击和影响。
如果制造商政策发生变化,国内的制造商与国外的制造商进行合并,是否会继续留用国内品牌的代理商,也是一个未知数。譬如卡特彼勒收购山工,是否会继续采用山工原来的代理网络,政策有没有变化等,现在还不太明朗。再如利星行在华东地区有20多家二级代理商,2005年利星行做出一个决定,一律取消二级代理,这样二级代理商只有关门大吉。一般来讲,制造商实力比较强、资金比较雄厚、产品品质一流,对代理商管理的支持、营销方法的指导甚至资金的支持也就比较大,代理商也就比较有把握;反之,则有可能被套牢,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出局。
杨义华:代理商的命运始终控制在制造商手上,尤其是买断制更是如此。如果代理商欠制造商的钱,而制造商对代理商的考核与淘汰又缺乏规范,制造商随时可以将代理商淘汰出局。由于中国的代理商发展历史较短,整体实力较弱,因此真正有买断能力的还比较少。目前,买断制在中国还不太成熟,如果采取买断方式,代理商的风险太大。而如果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制造商就不会轻易地将代理商抛弃,如果抛弃成本太高。代理商通过代理模式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化解风险。
与此同时,代理商自己要有品牌意识。像沃尔玛、麦德龙等世界零售业巨头,他们都是代理商,但相对来讲,他们的风险较小。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哪家制造商敢于抛弃他们。相反,制造商要想进入零售领域,必须与他们合作,所以代理商必须拥有自己强大的品牌。代理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能提供增值服务。只有销售网络,没有销售能力和债权管理能力,缺少品牌美誉度的代理商,迟早会被淘汰。因此,代理商要规避品牌合作的风险,必须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钱光辉:制造商必须是一棵“大树”。只有根深叶茂,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代理商并不是想在“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不希望几经辛苦所代理的制造商或被收购,或撤回本土,或破产倒闭。譬如卡特彼勒收购山工,斗山收购大宇,山工和大宇原来的代理商心里自然不太塌实。而随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3~5年也不排除会有部分制造商退出中国市场,这样他们的代理商将会面临新的选择。因为在代理商与制造商的合作中,制造商毕竟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制造商的代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有明确的区域总代理概念,其次要对代理商积极扶持和培养,把代理商紧紧绑在自己的战舰上。如果制造商只是利用代理商,转嫁自己的经营风险,或在同一区域设立多家代理商,使之形成恶性竞争,代理商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改弦易辙,要么惨淡经营。此外,制造商要有完善的产品群和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因为从长远来看,工程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市场也将进一步细分。制造商只有拥有完善的产品群和新品开发能力,才能保持品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代理商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
风险之三:成本风险
曹卫国: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绝大数是私营经济者,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基础较为薄弱,其资本积累主要来源于2001—2003年。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市场异常火暴,随着也把代理商的经营规模撑大了,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和蜂拥而至的订单,代理商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员工队伍、组织机构、车辆及场所等,这样整体运营的成本也不断地上涨,犹如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当宏观调控来临时,如果代理商不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从管理着手控制规模、降低费用,前几年的积累可能几个月就亏掉了。这时,股东的心态差了,员工的心态也差了,将会直接危及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杨义华: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但毛利却越来越低。为此,代理商只好扩大销量,增加员工数量。譬如2005年卖300台挖掘机,有1 200万元的毛利;但到2006年要卖500台挖掘机,才有1 300万元的毛利。销售的毛利降低了,但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及收款成本却相应地增加了,呆坏账的比率也提高了,这样代理商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控制成本风险?一是制造商要实行严格的代理制,避免代理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如果不实行代理制,代理商的风险就无法降低,赢利能力就会降低,最终只有将风险转嫁给制造商。 如果代理商倒闭了,就会出现一大批呆坏账无法收回。同时,制造商又要重新寻找代理商,然后慢慢地培养,其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将大大增加,这对制造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制造商失去一个好的代理商,就等于失去一片市场。二是代理商要改变粗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的代理商对其分公司大都实行承包制,进行利润分成,这样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粗放,员工也有抵触情绪。因为粗放管理的成本较高,相应的员工的收入就减少了。因此,代理商一定要降低成本,提高员工的素质,实行精细化管理。
风险之四:用人风险
鲍承义:行业的不景气将会导致大量的从业人员转行离职,代理商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出发,从企业的改制、薪酬激励等各方面想方设法留住骨干人才,在人才的留用和培养上下一番功夫。中国人与日本、韩国人不同,人人都想做老板。当一个人不具备做老板的条件时,会给别人打工,而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另起炉灶,自己独立出来做老板。代理商培养人的过程,往往就是培养竞争对手的过程。特别是2004年宏观调控之后,代理商的人才流失现象尤为严重。其实何止代理商,制造商的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杨义华:代理商的人才流失问题,实质上是职业经理人的流失问题。代理商为防止职业经理人流失,一是实行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工资结构进行考虑。公司80%的利润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因此要把这20%的员工拢在身边,根据其工作年限和业绩,给予一定的期权。经过几年之后,再从中进行筛选一部分有条件的给予一定的股权,当然给予股权时一定要慎重。如果没有这种激励机制,这些职业经理人培养起来之后自然会另立门户,由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二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讲,只有期权和股权是不够的,还要有事业、前途和自豪感,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代理商应把企业做大,做规范,做出品牌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留住人才。当然,要留住人才,也要采取一定的约束机制,譬如员工进入公司时要有一份《道德担保书》,培训时要签订《服务合同》。如果员工有道德过失,如虚报费用、拿走货款等,那么不但要给予公司一定的赔偿金,而且也不能在这个行业重新就业。如果哪家代理商的员工有道德过失,湖北代理商联席会议就会在互联网上进行通报,这样任何一家代理商都会对这名员工举红牌而不再聘用。这样员工就会慎重考虑,如果自己有道德过失,将可能意味着失业,因此就会遵守信誉和承诺,公司以此规范员工的道德行为。我们不反对员工的正常流动,但反对员工的不正常流动。
风险之五:股权结构风险
杨义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代理商的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其中蕴含的股权结构风险也日益显现。如果代理商是家族式的企业,股权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是最大的风险。但如果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大家的积极性虽然调动起来了,却往往不好控制,同样也是风险。因此,大股东要么绝对控股,要么相对控股,这是保持公司长治久安的有效措施。如果不这样,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股东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人生价值、理想追求等不同,就会产生分歧,股权也会产生分裂。譬如有的代理商由于股东成长的速度不一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结果股权结构出现了问题,董事长和总经理被弹劾免职。
鲍承义:宏观调控以来,由于代理商利润下降或亏损,原先经营中一些正常的行为可能不再适应。合伙人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个别股东甚至会退出。代理商出现股权纷争,会给公司的经营带来震荡,甚至会带来致命的伤害。因此,代理商股东之间的协调沟通非常重要,如果出现问题要尽早处理,保持平稳过渡可能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