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矿创新实践在市场中经受检验
|
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矿山机械行业重发新生的世纪,那么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矿)近几年来的迅猛发展不但印证了上述提法,同时也给予了合理的诠释。 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
今年4月,沈矿又成功地研制出新型掘进机,进入煤炭采掘机械制造业领域;同时,又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盾构机,开始进军地下工程市场。在这些新产品开发的背后,沈矿通过对引进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加速产品技术创新之路。逆境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中国重型机械行业中,沈矿无疑是一支劲旅。作为提供矿山洗选设备的重型机械企业,是中国八大重型机械企业之一。矿机行业所经历的一切在沈矿都曾经历过。 从事矿机行业的人都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矿山机械行业的科技基础一直就很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矿山机械行业曾以市场换技术作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要面对国外竞争者在中国投资办厂的严峻挑战,一路走来举步维艰。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矿山机械行业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大多数企业在科研、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沈矿也不例外。在1998年和1999年前后,企业不能正常发放职工工资,大量科技人员的外流,给企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矿山产品格局发生了变化,国内矿山机械设备,尤其是国家建设急需的关键设备得不到保证和满足。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等诸多问题,造成我国矿山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值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极不相称。当时沈矿的矿山洗选产品无论在生产经营方式、产品的需求量与保有量、市场营销模式等,都满足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种窘境,沈矿被迫开发散料输送产品。其实,此举也是沈矿当时的无奈之举。 回顾进军散料输送市场的路子,沈矿集团一位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说,一个企业产品的技术开发应该走在市场的前沿。沈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进了德国PWH和德国布莱斯美卡的带式输送机主要部件技术,如托辊、滚筒、减速机技术。由于和德国塔格拉夫、日本三菱等国外企业联合制造生产,沈矿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最终在带式输送机产品上实现了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安装、调试一整套的技术服务标准。目前,沈矿已经成为我国带式输送机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单位和排头兵企业。国内的大型特殊的带式输送机基本上都是由沈矿生产的,目前大型输送设备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基本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市场急需吸湿干法水泥生产设备。沈矿人敏锐地感觉到建材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果断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自主研制成功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并由最初生产一台,累计到现在的1000多台。2005年,此产品通过国家行业鉴定并被国家列为“十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 其实,创新就是“无中生有”,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创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力方能实现。沈矿由最初生存发展需要出发,经市场牵引,创新的产品也由最初的矿山洗选产品开始,发展到以散料输送和装卸设备为主体的产品结构,产品已经遍布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走出联合共赢创新之路 在沈矿,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仅仅只是依靠本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也得益于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而且这些合作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初,沈矿成立了采掘设备研发室,聘请了采掘设备专家,并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立了沈矿设计院,借助先进的理论及实验优势,共同开发采掘设备。随着沈矿创新步伐的加快,创新的产品也由原来的单机生产向大型化成套化方向发展。 2005年,沈矿为中国第一大水泥生产企业———海螺集团研制出单机长度为9.6公里直面转弯带式输送机。此举打破了2000年沈矿自行设计生产的国内7.6公里单机长度的带式输送机的纪录,同时也标志着国内带式输送机在大型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2005年,沈矿为秦皇岛港五期扩容扩建项目设计了价值2.5亿元的带式输送机,而此前的秦皇岛港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项目都是由外国人设计的。沈矿的这一中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标志着沈矿已经拥有国外同样先进的设计、研制、制造、安装、调试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也正是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沈矿在国际市场上又赚了个盆满钵盈。 2005年,马来西亚大型钢铁企业———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美佳钢厂相关设备正式对外招标。项目一经发布,即刻成为世界同行争抢的“肥肉”。2005年11月,沈矿项目负责人高云义、颜东等前往马来西亚进行实地考察。负责项目的系统工艺设计的沈矿设计院按照国际惯例,拿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及优质的制作样本、方案说明书,最终以较强的综合优势击败德国、日本等同行知名企业而一举中标,项目合同金额为858万美元。优秀团队培育知名品牌 作为有着85年发展史的沈矿,为国家建设及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沈矿先后为宝钢、鞍钢、秦皇岛港、大连港、天津港、三峡工程、元宝山露天矿、海螺集团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大量重大及成套技术装备。多年来沈矿集团公司在全国散料输送装卸行业一直排名第一位。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曾经这样评价沈矿:“沈矿公司经过沈矿员工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和销售团队。这些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使得沈矿能在好的带头人的领导下,呈现出勃勃生机,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业的广泛关注。” 宋志平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沈矿集团技术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事实,就彰显出沈矿在科技创新领域里的又一跨越。 沈矿集团技术中心组建于1999年,当年被评为沈阳市市级技术中心,2001年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今年又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应该说,沈矿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过程就是公司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沈矿在政策上向支持创新、鼓励创新、方便创新上引导和倾斜,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创新为主调,弘扬创新精神、激励创新行为的文化氛围。 为增强研发能力,沈矿还建立了特邀院士工作站,并与吉林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煤矿设计院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还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立了沈矿设计院,共同开发煤炭采掘装备。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出台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招入了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专家,创建了博士生培养基地。同时注重对在职员工的培训,辽工大在公司设立了工程硕士培训班,每年有20多名学员在读。技术中心研发队伍由过去不足100人,发展到现在300多人,大大增强了研发实力。目前沈矿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决策咨询中心。 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国家级技术中心资格的确立,标志着沈矿的自主创新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为企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过科学的论证后,沈矿的“十一五”创新方案新鲜出炉。即原有优势产品不断升级,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并向大型化、特殊化、成套化方向发展;开采煤炭采掘装备、电站脱硫装备、风力发电装备、盾构机等高端产品作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沈矿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通过强强联合把公司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重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成为国内顶级现代化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知名的成套化工程公司。 沈矿在创新体系上将实施五项创新工程建设,即实施好搬迁改造工程,通过搬迁改造使沈矿的装备水平和档次得到大幅度提升,为研制高科技含量的各类大型设备提供可靠保证;实施好技术中心建设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将分期组建五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和实验室,同时壮大研发队伍,到2010年技术中心人数将达到500人,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实施好技术引进工程,沈矿将引进大型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技术;千万吨级煤矿井下电牵引采煤机技术;风力发电环形增速器技术。同时加快与国外公司盾构机和超临界电站脱硫项目的合作进度。 另外,沈矿将在现有工程公司的基础上,创建具有100人规模、相关专业齐全的国际知名成套公司,2015年实现成套项目50亿元的目标;实施好兼并收购工程,在五年内兼并相关行业企业和收购国内外两家科技型企业;实施好产学研合作工程,再创建两个沈矿设计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