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控技术是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灵魂。技术先进与否,左右着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到巨型飞机的制造,小到打磨一枚缝衣针,其发展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2005年春节前后,中国数控产业跨过了一道“门槛”:我国大型军工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购买和使用了全部国产化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其核心高性能数控系统由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配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当今世界数控机床技术制高点标志之一,它能加工飞机涡轮等复杂的机器部件。这意味着中国数控企业完全成熟掌握了这一先进数控技术,在世界尖端数控技术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打破封锁:实现技术突破至为关键
“如果把机械制造业的‘工业母机’--数控机床比做一个人,数控系统就好比人的大脑。”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说:“靠精确无误的控制指挥,机床才会加工出各种精度要求极高的机器零件。”
数控技术的发展,历来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曾发生过一起著名的“东芝公司事件”:当时,前苏联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了高档数控机床,加工出高精度、低噪声的潜艇推进器,从而使西方的反潜系统失效。东芝公司为此受到了美国等国家的严厉制裁。在这一事件中出尽风头的,正是这套机床中的关键数控技术模块。
正因为数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具有超越一般市场价值的战略地位。所以,尽管“东芝事件”已时过境迁,但西方国家在尖端数控系统(机床)技术方面,至今仍严格控制对我国的出口。而另一方面,国内的高档数控系统90%以上的份额,又都被掌握在日本和德国的两家著名数控公司手里。这意味着,中国高档制造工业装备的却是“洋脑”。
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数控产业,国外公司还不惜代价进行“围剿”。国外某著名公司总裁在制订中国市场策略时明确指示:一定要把中国的民族数控产业扼杀在摇篮里,要控制中国数控系统水平落后15年。
多年来,国内数控产业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曾有一家国内企业引进了一套海外著名厂家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但由于海外厂家限制,结果该机床运行起来最多只能实现四轴联动,不能全部实现其应有的功能。
“中国制造不能没有‘中国大脑’,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陈吉红说:“在核心技术的问题上,价值规律完全不起作用,出再高价格也买不来最先进的数控产品。在他们眼里,尖端数控系统是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
自主创新:“三打祝家庄”后的希望之路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航天航空、军工行业等需求的主要数控设备基本被国外公司产品占有,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表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必须靠自主创新,要加强开发能力建设。”
我国数控产业已走过了数十年的道路,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有较大差距。中国数控产业曾经历过“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发展困境:
——“六五”“七五”时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结果尚未“吸收”,就被国外技术所淘汰,打了败仗;
——“八五”时期进行自主开发,形成了“四个一号”数控系统(中华I号、航天I号、蓝天I号、华中I号),技术上虽取得一定突破,但产业上没有形成大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