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蝉蜕过程,化蛹成蝶后才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空。
开发科技成果难,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更难,高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化可谓难上难。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形象地把这3个阶段付出的代价“数字化”为1:10:100。
“如果不使创新成果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科研成果的‘鉴定会’可就成了‘追悼会’!”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说。
蝉蜕:把“教授”头衔从名片上抹掉
华中数控作为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家企业,其产业化的实现之路别有一番甘苦滋味。
经再三思量,华中数控副总经理朱志红在2003年最终决定把自己名片上的“教授”头衔抹掉了。谈业务时,用户一接名片就开玩笑说:“我最怕的就是教授,搞一段搞不好,就跑回学校搞学术了。”
当初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华中科技大学在1994年发起组建了华中数控公司,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不一样,思维不一样,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也不一样。“要从一个校办作坊成长为一个大规模的高科技企业,身份、思维、运作模式等的转变可能比科技攻关更艰难,这是一个蝉蜕的过程!”同时还担任着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的朱志红说。
1997年,华中数控决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体制上完全从学校剥离出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行骨干持股,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企业逐步从“校园文化”转变为“企业文化”,创业者从一个技术研究者转变为企业经营者。2000年华中数控完成股份制改造,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为给华中数控创造一个全新的创业环境,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咬牙将公司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搬到了庙山开发区。“公司要彻底脱离学校的环境,杜绝写论文、评职称等影响,真正成为社会的企业。”
这一举动的代价是:2002年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时,投资9000多万元、占地60亩的新生产基地刚建立,账面上只剩下30万元。“钱都变成了设备,没钱还贷款怎么办?”大家都认为没希望了,一些高管喊着要分家。
陈吉红连夜开会说:“数控行业有前景,生产线就是资本。员工工资照开,管理层工资打折,我带头不拿工资。”就这样,核心层连续3个月没拿工资,华中数控迈过了这一难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来自高校的华中数控人逐步克服了“重科研,轻工程;重论文,轻工艺;重技术,轻市场”的校园思想观念。
经过10多年艰辛的产学研结合,华中数控如今已成长为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性价比的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的企业,成为国内强势品牌。 撤退:先占两厢,后取大道
技术的突破不等于市场的突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华中数控的技术不断创新,逐渐拥有了在更大范围内向国际数控系统技术叫板的实力。但华中数控人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较量还在市场,目前高档数控系统9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
创新需要与市场接轨。“撤退,大踏步撤退;先避让大道,去占领两厢。”华中数控为了开拓产品市场,创新地借鉴了军事上的战略。
“大道”是指数控系统与主机厂机床的批量配套,是国外知名企业争夺的焦点。“两厢”则是指传统机械设备的数控化改造和数控职业教学市场,是不少数控企业看不上、不愿做的小战场。
面对国内用户对国产高端数控产品的不信任,华中数控初涉市场时,理性地避开了与国外对手在机床配套上的争夺,而选择了改造旧机床作为市场突破口。
1998年,华中数控年轻的博士后王平江在江苏常州柴油机厂“蹲”了一个多月,成功地对一套从国外购买的数控仿形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只投入技改资金不到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