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轻易接受铁矿石涨价
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责任编辑:chenyanmin
|
(汽车导报2006年5月26日报道)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虽然现在面临涨价的巨大压力,但不会轻易接受。汽车企业应密切关注铁矿石和国内钢铁价格的走势。 虽然已有德国和韩国钢铁厂商接受涨价,但中国是铁矿石最大买家,而且今年刚争取到价格谈判权,不会轻易接受涨价。
钢材价格有上涨趋势 汽车厂商应密切关注
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再掀波澜。中国是否会接受铁矿石涨价,成为国内外钢铁企业和汽车业、造船业等下游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期,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德国钢厂蒂森克虏伯达成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19%,给中国钢铁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巴西淡水河谷、力拓还分别与韩国浦项制铁达成价格上涨19%的协议,随后知名钢铁生产商米塔尔也已接受其19%的价格涨幅。 国内不少媒体认为,作为中国铁矿石谈判代表的宝钢很可能接受10%以上的涨价幅度。不过,宝钢和中国钢铁协会都先后公开表态,称不会轻易接受涨价。5月21日,中钢协在召开紧急会议后发表声明:迄今尚无中国或日本钢企对巴西淡水河谷涨价19%的协议表明自己的态度,此举意味着亚洲市场的铁矿石价格尚未形成。中钢协还再次发表声明,指责“个别企业”违反谈判规则向中方施加压力。 “中国不会轻易接受涨价。”钢铁行业专家、兰格信息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铁矿石谈判代表应注意铁矿石谈判的策略和对时机的把握。” 现在国内钢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铁矿石谈判恐怕还要持续下去,其对国内钢铁价格的影响,值得汽车企业密切关注。
中国不会轻易接受涨价
在2006财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宝钢作为中国铁矿石谈判代表,不接受涨价的态度一直非常坚决,坚持铁矿石价格应该保持平稳甚至有所回落。 铁矿石谈判自去年12月开始,已经持续了5个月。法国阿赛洛、日本新日铁等厂家先后退出谈判。“2006财年铁矿石谈判重心已经明显偏向中国。” 就在国内对铁矿石谈判抱有乐观态度的时候,传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德国钢厂蒂森克虏伯达成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19%。随后又传出韩国浦项制铁接受同样涨幅的消息。 国内媒体上“涨”声一片,大多认为,按照惯例,一家钢铁企业接受涨价,其他企业会跟进,因此中国钢铁企业面临接受涨价的巨大压力。而宝钢和中国钢铁协会则表示不会轻易妥协。 “中国不会轻易接受涨价,原因主要有三点。”马忠普告诉记者。 第一,德国钢厂蒂森克虏伯不是欧洲的代表钢厂,而且它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成立了合资工厂,因此蒂森克虏伯接受的涨价幅度并没有示范性。其他接受涨价的也都是二线钢厂。 第二,对于中国钢铁业来说,这次谈判最重要的不是最终的涨了没涨,还是涨了多少,而是中国争取到了价格的谈判权和定价权。中国是最大的买家,争取到这点对以后的价格走势很关键。从面子上来说,宝钢今年刚争取到价格谈判权,也不会轻易接受涨价。 第三,更本质的因素是,今年的铁矿石供需形势不算紧张,问题在于国际铁矿资源被三大矿山巨头垄断,中国又是最大的买家,去年中国的进口把国际铁矿石的增量都给吸纳了,形成了“垄断对垄断”的局面。双方是互相依托的关系,在铁矿石谈判中应该是势均力敌。
铁矿石谈判应讲究策略
在这场持续了将近半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可以从中悟到双方策略的不同。 从去年10月总裁访华开始,矿业三巨头一直强调供需关系仍然紧张。而中方则指责矿业巨头疯狂涨价牟取暴利,不顾已经陷入市场困境的中国钢厂的死活。同时,国内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还多次明确表示,即使供求关系发生作用,未来的铁矿石也必然是“供大于求”。 “中国的策略一直是拖,觉得拖着,至少现价不变。但铁矿石谈判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其中不断地有变化。如何把握这种变化是中国需要注意的。”马忠普表示。 “中国需要更注重谈判的战略和策略,”马忠普提醒,“比如怎样把握谈判中的机遇。1、2月份价格低谷,钢铁厂普遍亏损,对中国来说是谈判的好时机。拖到3、4月,铁矿石价格猛涨,对中国来说很不利。” “国外矿业巨头很重视舆论攻势,把这个看作是系统工程。这是中国钢铁企业和相关部门需要学习的地方。”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比如说,力拓最近召集了国内几家知名媒体开沟通会,搞舆论攻势。中国钢铁企业和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总是在辟谣和澄清,这不利于形成有利于中国谈判的舆论环境。”
车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