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保持对外开放的形象与水平,又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新问题
3月16日早晨9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隋永滨率领他的课题组准时走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发改委工业司的会议室,将要召开一次旨在规范外资并购的讨论会。
隋永滨原任国家机械工业部重大装备司司长,对于装备制造业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近年来,随着国资改革的深入,这些行业中包括西北轴承、锦西化机、无锡威孚等一批骨干企业先后被外资收购,徐工集团、厦工集团、柳工集团、杭齿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等龙头企业也都面临着被外资并购的威胁。”隋永滨说,这些企业拥有共同特点:虽然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规模并不庞大,负债较重,改制面临诸多困难——这些状况为外资巨头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提供了机会。
2005年,愈演愈烈的外资并购引起了更多业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规范外资并购的呼声达到了高潮,全国工商联在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企业和国家经济走向全球舞台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跨国公司占有其他国家市场时,往往使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会威胁一国经济安全。”
刚刚卸任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跨国公司近年来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而且要求必须绝对控股,以此达到消灭和控制我国的民族品牌的目的。”在几日后退休的李德水成为目前就这一敏感话题公开表态的唯一一位部级官员,他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甚至我国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复存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自去年9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规范外资并购的讨论已经进行过多次,一个基本成形的文件也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
凯雷并购徐工面临搁浅
就在一系列规范外资并购文件紧张制定的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已经“顺应这种大趋势”,悄然收紧对行业龙头企业并购改制的审查。
3月,正当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踌躇满志,准备在2006年进一步将徐工引入国际化、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原本似乎尘埃落定的徐工改制突然出现不确定因素,凯雷并购徐工的前景一下子扑朔迷离起来。
“凯雷并购徐工的申请早就报到了商务部,但迫于各方面压力,商务部一直没有批。”一位熟悉此次并购的投资公司高层告诉《商务周刊》,今年“两会”期间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讨论,已使这一问题推向敏感阶段,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刻批准,整个并购很可能出现逆转——商务部不批准,双方签订的协议就不能生效。
目前,针对此次并购,国家发改委也做出了积极回应,要求凯雷集团追加有关并购项目的“情况说明”,对收购动机、项目规范及日后的制度安排做出解释,发改委还派出调研组,对并购的详细情况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调查。
一切迹象都让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担忧的人们看到曙光,特别是让隋永滨等工程机械行业的元老们松了一口气。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美国投资公司凯雷集团在南京低调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凯雷出资3.75亿美元,购买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从而控股了这家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双方签订协议后,将项目上报到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等待审批,当时预计,按程序今年3月前就能顺利通过。
“徐工董事长王民曾经对我说,如果不与凯雷合作,第一,银行的欠款如何还?第二,2万多职工怎么办,谁来帮我安置?”隋永滨告诉《商务周刊》,即便如此,从他个人角度依然反对这个并购,“徐工的困难国家可以帮助解决,一旦卖给外资便
|